本篇文章AVT小编将从“浅谈|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"中节选一部分内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疫苗佐剂。六个标准在文末
1、关于佐剂
佐剂(adjuvant)一词来源于希腊语“adjuvare",其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,可有效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。免疫佐剂有诸多优点,如减少免疫针次、减少抗原用量、增强免疫反应等。
1926年,Glenny发现铝佐剂具有免疫增强作用。20世纪30年代,Freund发明了弗氏佐剂。1956年,Johnson发现来自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内du素具有佐剂活性。1974年,Ellouz等人的研究表明,分枝杆菌的胞壁酰二肽也具有佐剂活性。此外,免疫刺激复合物(ISCOM)、脂质体、生物可降解微球也可诱导粘膜表面产生抗体。在20世纪初期,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开发新型疫苗佐剂,但唯yi获批上市的只有铝佐剂。20世纪90年代以后,几种新型佐剂陆续被批准上市,改变了铝佐剂是唯yi被批准用于人用疫苗佐剂的历史。
2、疫苗佐剂的分类
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,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疫苗,对疫苗佐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随之出现很多新型佐剂,但多数佐剂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(表1)。疫苗佐剂种类丰富,因此分类方式也较多。
按应用可分为3类:免疫调节分子、投递系统及免疫调节和投递复合系统,免疫调节分子包括Toll样受体(TLRs)、NOD样受体(NLRs)、C-型凝集素、RIG-I样受体等天然免疫受体;投递系统包括脂质体和病毒颗粒。
按类型可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佐剂,颗粒型佐剂包括铝盐、油包水乳剂、水包油乳剂、纳米颗粒、微小颗粒、脂质体、免疫刺激复合物(ISCOM);非颗粒佐剂包括胞壁酰二肽及其衍生物、非离子型嵌段共聚体、皂苷、脂质A、细胞因子、衍生多糖、细菌等。
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四类,一类为抗原保留,如铝盐、MF59等乳剂;第二类为抗原摄取,如ISCOM、铝盐、脂质体、QS21;第三类为激huo免疫反应,如CpG、MLP等;第四类为活化细胞因子,如IL-1、IL-2 、IL-18等。
3、疫苗佐剂的开发
目前获批上市的疫苗佐剂多数集中在微小颗粒或纳米颗粒,包括铝盐、乳剂、脂质体和病毒体。
脂质体主要由磷酸类脂、胆固醇、硬脂胺等组成的单层或多层双分子夹水结构,可包裹多种疫苗,并有效地将抗原引入细胞内。其作用机制与铝佐剂相似,具有储存库效应,并可以增强APC对抗原的摄入。在过去的20年里,开发了大量的以脂质体为基础佐剂的疫苗,部分佐剂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
疫苗佐剂DOPC磷脂是一款怎样的磷脂产品?
产品名:二油酰磷脂酰胆碱(供注射用)
英文名:DOPC
化学名称:1,2-二油酰-sn-甘油-3-磷酸胆碱
CAS号:4235-95-4
DMF号:28883
登记号:F20190000371
级别:药用注射级
分子量:786.13
分子式:C44H84NO8P
产品特性:白色至淡黄色固体。
保存条件:-20℃以下,遮光密闭
除了上述佐剂外,还有其他一些佐剂在开展研究。许多在开发的佐剂的靶标是免疫信号通路,如Toll样受体、NOD样受体、RIG-I样受体、C型血凝素受体。
对免疫佐剂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,可以为临床疫苗设计、合理选择疫苗佐剂提供理论依据。此外,疫苗佐剂的开发需要考虑以下几条标准:
1)安全性;
2)良好的耐受性;
3)易于规模化生产;
4)与抗原的相容性;
5)有效期及生物活性;
6)廉价易得。